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

 
 
 
 
孩子为什么如此叛逆,父母说什么都不听,到底怎么了?
 
每当父母焦急的联系我,我能感觉到手机屏幕对面那颗咚咚咚跳动的心。
 
有些父母期望我能支招,一个能搞定孩子的招。
 
其实我真的很想有这个招数,甚至像济公那样,念个玛尼玛尼哄,扇子一摆,孩子就变成了一个听话的好孩子,不厌学了,愿意跟父母交流了,好好学习了,考上清华北大了……如果我有这个能力,估计找我治疗的人得排队到五四广场(意淫一下下哈),只是很可惜,我从未听说有这样的高手。
 
在教育孩子上,特别是已经出现问题的孩子,从来就没有“招”。
 
招是什么,降龙十八掌中有招,这么多人跟郭靖打斗,眼睁睁的看着郭靖使出亢龙有悔的招数,为什么却没有学会?那是因为还有心法,心法的练习比招式难很多,甚至欧阳锋练习心法到了成魔的地步。
 
心法在教育孩子中,便是父母的人格,人格可以练吗?当然可以,练习人格,便是自我疗愈。
 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教育孩子要自我疗愈?
 
 
 
小艾,一个外表清纯的女性,孩子刚刚1岁半,咨询室中的她满面倦容。
 
一年多来,小艾被孩子折磨的痛苦不堪,据她描述,每当孩子跟她在一起的时候,就各种不听话,冬天该穿秋裤了,可是孩子哭着闹着不穿,每时每刻必须抱着才可以,一刻也不下来,稍有不顺心就大声哭闹,甚至哭的时候并不掉眼泪,感觉像故意闹一样,小艾说这都是婆婆惯的,婆婆对孩子百般溺爱,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。
 
经过询问得知,当婆婆照顾孩子的时候,孩子并没有这种哭闹的表现。
 
根据小艾的描述,孩子好像在寻求妈妈的关注,但是好像孩子并没有真正获得,所以才各种哭闹。
 
原来自从小艾生下孩子后,便感觉各种累,孩子便交由婆婆来带,除了喂奶的时间,其他几乎都是婆婆在照顾孩子,这样就错过了很多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宝贵时间。
 
那建议小艾从现在开始跟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不就解决了吗?
 
事情却不会这么简单。
 
小艾说最近自己很努力的在陪孩子,可是孩子太不听话了,自己已经精疲力尽了。
 
小艾说的努力陪孩子,那么陪伴的质量如何呢?
 
小艾说看到孩子自己控制不住的烦躁。
 
我们还可以猜测孩子生下来后妈妈很累,也是心理原因,恰恰是因为自己的烦躁、抑郁、焦虑,才使自己很劳累,从而逃避跟孩子的亲密接触。
 
当我告诉她,孩子的烦躁,对应的是妈妈的烦躁,或者说,正是妈妈的烦躁传递给孩子才导致孩子的哭闹,孩子很聪明,他能敏锐的感受到妈妈的情绪状态,从而表现出跟妈妈同样的情绪状态,人格,就这样被传染了。
 
小艾仔细的沉思着,她告诉我小时候自己特别想让妈妈抱抱自己,但是妈妈每次都不抱,她根本感觉不到妈妈的爱,说到这里小艾泪流满面……
 
过了几天,小艾传来好消息,她说孩子不闹了,很顺利的穿衣服,我很欣慰的问她是怎么做到的,她说把孩子跟自己的童年区分开了,现在才真正成为了一个妈妈,去爱自己的孩子。
 
原来,解决问题并不是靠“招”,而是靠自我觉察和改变,当妈妈进行自我疗愈了,人格改变了,孩子会自动的改变。
 
 
 
 
 
 
咨询室里的女孩叫艳艳,今年13岁,已经不上学了,每天一个人憋在卧室里,不出门,也不想跟任何人接触,好在她愿意每周一次来找我聊天,她说,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理解自己,我是其中一个。
 
艳艳说,她时常在想,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,好多次站在阳台上,可是怕跳下去会很疼,所以没有勇气。
 
艳艳生下来就跟着奶奶,爸妈都在外地工作,奶奶是一个非常强势的人,而且说话很难听,艳艳对奶奶的印象就是恶毒,每年父母会回家一两次,可是这一两次对于艳艳来说,不知道是痛苦还是幸福,刚开始自己会哭着不让爸妈离开,后来习惯了,也就不闹了,习惯没有父母的开始,便是心死的开始。
 
7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,妈妈几乎没来看过自己,爸爸在家老喝酒,不顺心的时候还会拿艳艳出气,在艳艳初一的时候,突然变了,她感觉不到活着的意义,所以干脆不上学了,每天呆在家里。
 
当我指出艳艳的做法,似乎是在报复父母时,她点点头承认。
 
只是这个代价,有点大。
 
而此刻坐在门外的父亲,正在烦闷的抽着烟。
 
父亲说,孩子一直都很听话,上了初中就变了,不学好的,什么坏学什么,自己辛辛苦苦挣钱,这几年也没娶妻,可是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,无论自己怎么说怎么劝,甚至打,都不管用,孩子现在根本不跟自己沟通……
 
“开始孩子很听话,那是一种讨好,一个责罚的奶奶,一对无法依靠的父母,孩子要生存,她不讨好又能怎么样呢?”
 
听到这里,这位父亲眼里闪烁着泪花,他懊悔的低头拭去眼泪,呜咽着说:我知道对不起孩子,可是现在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……
 
是啊,一句对不起孩子,道出多少孩子辛酸的童年,可是13年压抑出来的心理问题,岂是一句对不起可以解决的?
 
当孩子还小,你还能控制他,可是当孩子大了,你还能控制的住吗?
 
 
 
 
 
 
“王老师,您一定要帮帮我,孩子已经休学半年了,现在连门也不出”
 
坐在我面前的妈妈沉默不语,爸爸滔滔不绝的讲述孩子的问题。
 
原来孩子一向很好,可是就从高一开始,因为换了学校,跟班主任老师发生了冲突,便不想上学了,后来经过父母跟班主任沟通交流,孩子也去过学校,可是好景不长,孩子又跟其他科老师发生了冲突,最终闭门不出,除了妈妈给孩子送饭,几乎无任何交流,每天在卧室打游戏。
 
当我问到家庭环境如何,这对父母说家庭环境很温暖,父母都很爱孩子,夫妻关系也很好,是因为孩子看不惯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,看不惯某些老师的行为,所以才不愿意上学,现在希望我能给父母支个招,告诉父母应该怎么做,引导孩子去上学。
 
当我说明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造成的,父母应该首先自察问题并加以修正的时候,这个父亲脸色有点不悦
 
“王老师,我不明白您问我的成长经历有什么用,不管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如何,那是我的问题,跟孩子有什么关系呢?我到这里来就是想花钱让您给我一个指导……”
 
当父母把责任都推到孩子身上,我只能感受到某种无奈和悲哀,无奈的是这个社会中有很多这样的父母,一心去学如何管理和教育孩子,却不会从自身问题入手,悲哀的是这样的孩子千千万,躲在房间打游戏,将是社会的退步。
 
 
 
 
 
坐在我面前的小K,是一个女孩,更确切的说,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男孩还是女孩。
 
妈妈几乎是带着哭腔向我诉说:“王老师,您一定得帮帮我孩子,她才15岁,我真是管不了了,你说好好的不学,怎么学着同性恋呢?这样传出去我还怎么做人……”
 
小K却面无表情,双眼呆滞的看着窗外。
 
“你快跟老师说说,你到底怎么了”,妈妈严厉的对孩子吼道,我能感觉到一股杀气扑面而来,整个咨询室似乎有种血腥的味道。
 
“我就是喜欢女孩,我想到跟男孩在一起我就恶心,想吐”,小K不屑的说。
 
原来小K的成长经历,是如此的曲折。
 
在小K小学的时候,父母离婚了,自己跟着妈妈,离婚的原因是爸爸出轨,那段时间妈妈很伤心痛苦。
 
在后来的日子里,妈妈没有再嫁,把精力完全放在了事业上,常年出差,小K跟着保姆生活,妈妈提供足够的经济来源,基本上小K一年见不了妈妈几次。
 
在小K的眼中,妈妈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,带领一个团队干的风风火火。
 
可以说,妈妈本身就是一个“男人”,在妈妈的团队中,成员都是女性,小K也说妈妈身边总是围着很多女性,在这些人眼中,妈妈就是老大。
 
虽然妈妈生理上是女人,可是妈妈也非常享受很多女人围着自己转的感觉,而且妈妈并没有想再找个男人结婚,虽然妈妈自己说是为了孩子不结婚,但是这更像一个掩饰的借口,实际原因是:她根本不需要男人。
 
孩子的性别,是认同自己同性别的父母,所以按理说小K应该认同妈妈做一个女人,而恰好这个女人心里却传递出一个男人的味道,那么在小K的性别认同上,就出现了问题。
 
同时小K对男人的厌恶,跟自己爸爸出轨也有关系,小K说,做女人有什么好的,总是受伤,当年爸爸抛弃了妈妈,让妈妈苦不堪言,如果我做男人,那么我就不会再受伤,我要做一个可以让女人依靠的男人,只能我抛弃别人,别人休想抛弃我……
 
当我指出,小K想做男人的想法,同时也是在弥补缺失的爸爸的角色时,小K思索了一会表示认同,当家庭中缺少爸爸,也许孩子就会主动去承担这个角色。
 
那这个妈妈为什么不再嫁呢?
 
其实只要跟孩子好好的沟通,大多数孩子是允许父母重新组建家庭的,而当父母一个人带孩子,更多的原因,是父母自己的自私在作怪,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是为了孩子,而实际上则是自己心里上有某种东西在阻碍。
 
此案例中的妈妈,也许是受了伤害不再嫁,也许是自己男人般的性格不再嫁,不管哪种,都源于妈妈自己人格上的问题,只是,这个问题却影响了自己孩子的性别取向。
 
咨询的最后,我问小K,你想做女人吗?只要你想,我就有办法协助你改变。
 
小K却斩钉截铁的说:“我就想做男人”
 
这时妈妈终于爆发了,像火山爆发一样,炽热的火焰正在吞没咨询室,妈妈咆哮着说:“如果你不改,我就死在你面前……”。
 
我感受着弥漫的硝烟,感受着妈妈的愤怒,感受着孩子的对立。
 
我感受着妈妈的自私,感受着孩子的无助,感受着世间的冷暖。
 
我感受着妈妈的窃喜,感受着孩子的恐惧,感受着社会的悲哀。
 
是的,即使你死在孩子面前,也无法弥补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。
 
是的,十几年的成长过程,或许需要后半生作为代价。
 
 
 
 
 
有学员跟我分享说,当朋友知道自己在学习心理学,就会抑制不住异样的眼光,要么担心朋友学疯了,要么担心朋友看穿了自己……
 
学疯了,这是对心理学的恐惧,看穿自己,这是对自己隐私暴露的恐惧,学疯了加被看穿,这说明人们是多么担心暴露自己的问题。
 
所以人们不断的掩饰自己的问题,遇到阻碍便把责任推给别人,自己永远是那个没问题的人。
 
而众多的父母们,可以花钱把孩子送到早教班,可以花钱学习如何教育孩子,唯独不愿意谈及自己的问题,不愿意谈及自己的人格缺陷。
 
如果你去了解一个厌学孩子的父母,他们或许会说真的很用心的在教育孩子,他们也许会表现出来更多的无奈,也许会把责任推给孩子叛逆,推给学校。
 
可是众多的来访者中,孩子出现的问题越大,折射出成长环境问题就越多,父母人格相对就越不健全,父母自己的成长过程中,也越曲折。
 
当孩子处在青春期,跟父母完全无法沟通,其实我很想向父母请教一个问题:可以跟我讲讲您是怎么用十几年时间做到孩子不跟您沟通的吗?
 
当孩子已然休学在家,闭门不出,您是想花几百块钱得到指导,还是想花几万去做更多治疗?我想,几万这个数字,实在是太便宜了,根本不足以弥补十几年来的过失。而如果是想花几百,我建议您直接去找“大师”算卦,心理学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。
 
心理学教育孩子,与教育学有很大不同,心理学从父母自身人格出发,修正自己的人格缺陷,弥补自己童年未得到的爱,从而可以找回一种天生的能力:与孩子良好互动与陪伴的能力,而这种能力,是最健康的。
 
普及心理学,也许道路并不容易,唤醒父母,则会更加艰难,但是也许,你可以试着听一下我录制的一个微课,关于孩子人格是怎么形成的,我知道微课中会有很多谈及父母自身问题的心理学观点,也许会让某些父母不适,可是当一个人开始向内看,那么真正受益的,是您的孩子。
 
防患于未然,每个父母都应该学点心理学!
 
客服中心
×

鲁公网安备 37020202000797号